達喀爾拉力賽返回目錄↑1、簡介![]() 返回目錄↑2、參賽選手比賽對車手是否為職業選手并無限制,80%左右的參賽者都為業余選手。車手和領航員除了依靠組委會的路線圖以外,還要借助指南針直至GPS全球定位系統,才能到達和通過每一個集結點。 返回目錄↑3、賽場環境![]() 達喀爾拉力賽的比賽路段分布在撒哈拉沙漠、毛里塔尼亞沙漠以及熱帶草原,大部分賽段都是遠離公路的,需要穿過沙丘、泥漿、草叢、巖石和沙漠。車輛每天行進的路程從由幾公里到幾百公里不等。比賽中需要經過的地形比普通拉力賽的要復雜且艱難。賽手白天在沙漠中要經受40度的高溫,晚上又要在零下的低溫中度過。除了通常的賽車故障以外,還會面臨迷失方向致使斷油、斷糧甚至放棄賽車的局面。 2009年賽事轉移到南美舉行后,那些分布在Flambala至安第斯山脈之間、在阿塔卡馬沙漠中、以及在秘魯綿延不斷的沙丘,將會給車手帶來多變和巨大的困難。[1] 返回目錄↑4、賽事保障由于維修隊不象WRC那樣可以通過一般的公路提前到達指定的區域等待賽車前來檢修和補給,因此,每個車隊都會包租專機攜帶所有的配件、給養和維修技師,在賽車之前飛抵指定區域(多為簡易機場)。幾十架分別畫滿了各自車隊LOGO的飛機停在一起,當貼滿同樣LOGO的賽車來到維修區,便會集中到機翼下進行維修和補給。所以除了比賽極具觀賞性以外,巴黎-達喀爾拉力賽的維修區也是非常有觀賞價值的。 賽事組委會規定,由于該賽事賽車所用燃油為特殊品種,一般加油站不具備提供這種油的能力,因此只能等組委會派飛機空運燃油過來,在一些特定賽段,組委會會指定幾個加油站。 每個車手每天只能補給賽事組委會規定的幾個三明治和幾瓶礦泉水,因為車手都在拼命搶時間以多跑幾程也無法自我補給。此外,通訊問題也令車手困擾,他們只能在休息區的新聞中心與后方保持聯系,每個休息區相隔都很遠,而且話費昂貴。 返回目錄↑5、發展歷史![]() 巴黎達喀爾拉力賽的創始者是澤利·薩賓(Thierry Sabine) 。 1986年,薩賓到現場監察比賽,在一次直升機墜機意外中喪生。 2007年的達喀爾拉力賽比賽開始之前,大會出于安全考慮臨時取消了第10及11賽段的比賽,因此,該達喀爾拉力賽 亦成為歷史上賽程最短的一次比賽。 2008年1月4日,距離2008年達喀爾拉力賽開始還有一天的時間,賽會突然宣布考慮到安全理由取消本屆達喀爾的全部比賽。 2009年,由于非洲大陸受到了恐怖主義的威脅,出于安全考慮,賽事組委會決定把比賽轉移到南美洲進行,比賽的難度被指有所降低。 2010年,達喀爾拉力賽于2010年1月1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歷時16天,賽段總長9030千米。 2011年達喀爾拉力賽,從1月1日至16日在阿根廷和智利舉行,賽事全程長約9500公里。 2012年,第34屆達喀爾拉力賽是達喀爾拉力賽第4次在南美舉辦,除前3次在阿根廷與智力兩國的賽段外,比賽新添了秘魯境內的4個賽段,首次穿越阿根廷、智利和秘魯三個南美國家。比賽總里程8300余公里,其中計時賽段超過4100公里。[2] 返回目錄↑6、車輛分級![]() 比賽為多車種的比賽,共分為摩托車組、小型汽車組(包括轎車和越野車)以及卡車組,賽車的號碼依次以1,2,3開頭。如105,表示摩托車組的第5號賽車,208表示小型車組的第8號,312則表示卡車組的第12輛賽車。而工作車則以4為開頭數字。 汽車 卡車 摩托車 目前,汽車組主要由大眾、三菱及日產三家奪冠,而摩托車組則是雅馬哈和KTM一決雌雄。2000年以后,卡車組的爭霸戰又重落于達夫、太脫拉、梅塞德斯-奔馳和卡瑪茲之間。 返回目錄↑7、比賽路線![]() 1999年:西班牙格拉納達 - 達喀爾 2000年:達喀爾 - 埃及開羅 2001年:巴黎 - 達喀爾 2002年:法國阿拉斯 - 西班牙馬德里 - 達喀爾 2003年:法國馬賽 - 埃及沙姆沙伊赫 2004年:法國克萊蒙費朗 - 達喀爾 2005年:西班牙巴塞羅那 - 達喀爾 2006-2007年:葡萄牙里斯本 - 達喀爾 2008年:賽事被取消 2009年:布宜諾斯艾利斯 - 智利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0年:布宜諾斯艾利斯 - 智利 - 布宜諾斯艾利斯 2011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智利最北點阿里卡(ARICA)-布宜諾斯艾利斯收車[3] 2012年:阿根廷海濱城市馬德普拉塔-秘魯首都利馬。[2] 返回目錄↑8、歷屆冠軍
汽車組
摩托車組
2011
阿提亞AL-ATTIYAH (大眾)
科馬 Coma(KTM)[4]
2010
塞恩斯 (大眾)
德普雷斯(KTM)
2009
德-維利爾斯 de Villiers / Zitzewitz (大眾)
科馬 Coma (KTM)
2008
取消
取消
2007
彼得漢塞爾 Peterhansel/Cottret (三菱)
德普雷 Despres (KTM)
2006
阿爾方 Alphand/Picard (三菱)
科馬 Coma (KTM)
2005
彼得漢塞爾 Peterhansel/Cottret (三菱)
德普雷 Despres (KTM)
2004
彼得漢塞爾 Peterhansel/Cottret (三菱)
羅馬 Roma (KTM)
2003
增岡浩 Masuoka/Schulz (三菱)
塞恩科特 Sainct (KTM)
2002
增岡浩 Masuoka/Maimon (三菱)
梅奧尼 Meoni (KTM)
2001
克萊恩施密特Kleinschmidt/Schulz (三菱)
梅奧尼 Meoni (KTM)
2000
施萊瑟 Schlesser/Magne (施萊瑟)
塞恩科特 Sainct (BMW)
1999
施萊瑟 Schlesser/Monnet (施萊瑟)
塞恩科特 Sainct (BMW)
1998
馮特內 Fontenay/Picard (三菱)
彼得漢塞爾 Peterhansel(雅馬哈)
1997
筱冢健次郎Shinozuka/Magne (三菱)
彼得漢塞爾 Peterhansel (雅馬哈)
1996
拉蒂格Lartigue/Prin (雪鐵龍)
奧里奧里 Orioli (雅馬哈)
1995
拉蒂格Lartigue/Prin (雪鐵龍)
彼得漢塞爾 Peterhansel (雅馬哈)
1994
拉蒂格Lartigue/Prin (雪鐵龍)
奧里奧里 Orioli (卡吉瓦)
1993
薩比 Saby/Serieys (三菱)
彼得漢塞爾 Peterhansel (雅馬哈)
1992
奧里奧爾 Auriol/Monnet (三菱)
彼得漢塞爾 Peterhansel (雅馬哈)
1991
瓦塔寧 Vatanen/Berglund (標致)
彼得漢塞爾 Peterhansel (雅馬哈)
1990
瓦塔寧 Vatanen/Berglund (標致)
奧里奧里 Orioli (卡吉瓦)
1989
瓦塔寧 Vatanen/Berglund (標致)
拉萊 Lalay (本田)
1988
坎庫寧 Kankkunen/Piironen (標致)
奧里奧里 Orioli (本田)
1987
瓦塔寧 Vatanen/Giroux (標致)
內夫 Neveu (本田)
1986
梅特格 Metge/Lemoyne (保時捷)
內夫 Neveu (本田)
1985
扎尼羅里 Zaniroli/Da Silva (三菱)
拉希爾 Rahier (BMW)
1984
梅特格 Metge/Lemoyne (保時捷)
拉希爾 Rahier (BMW)
1983
伊克斯 Ickx/Brasseur (梅塞德斯)
奧里奧爾 Auriol (BMW)
1982
馬里烏 Marreau/Marreau (雷諾)
內夫 Neveu (本田)
1981
梅特格 Metge/Giroux (陸虎)
奧里奧爾 Auriol (BMW)
1980
科圖林斯基Kotulinsky/Luffelman (大眾)
內夫 Neveu (雅馬哈)
1979
-
內夫 Neveu (雅馬哈)[5]
返回目錄↑9、歷史悲劇![]() 1979年 一名摩托車手意外死亡。 返回目錄↑10、中國車手![]() 2003年,第一次有中國車手參加達喀爾拉力賽,他們分別是羅丁與劉大地,他們在該屆比賽中提前退出。 2004年,羅丁再次參加比賽,獲得了第47名,成為第一位完成達喀爾比賽的中國車手。 2006年,徐浪獲得了第19位。 2007年1月16日,第28屆達喀爾拉力賽,日產-帕拉丁車隊的中國車手徐浪位列總成績榜第19位,隊友周勇位列第43。 2009年達喀爾拉力賽第一賽段,首次參加摩托車組比賽的中國選手陳建國和魏廣輝分別以5小時36分19秒和6小時11分20秒排名第199位和207位,盧寧軍排名汽車組第63位。 2010年達喀爾拉力賽,周勇在被罰5小時后仍排在第22位,這也是本次比賽中國車手的最好成績,首次參賽的周遠德/杜太廣名列第31位,江耀桓/呂亦瑜、劉昆分列第40、42位。在摩托車組總成績榜上蘇文敏最終名列第69位。卡車組中國車手李陽獲得第26名。[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