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m1560002013-08-02 00:00
誰有EVO1帶到EVO9帶的副圖介紹啊?????
Evo.1:1992年9月7日正式發表亮相,并于當年10月19日限量發售的MITSUBISHI LANCER Evo.1是以搭載195匹馬力之LANCER旗艦車種GSR為基礎車種,進行改良而成的賽車道路版,當時在日本當地造成不小的銷售熱潮。 原本原廠只打算限量發行2500臺,但由于不到3天即銷售一空,于是原廠再追加2500臺。最大馬力250ps,最大扭矩31.5kgm,是當時日本除了日產地平線BNR32 GT-R(NISSAN SKYLINE BNR32 GT-R)跑車外最快的四驅跑車。 Evo.2:LANCER Evo.1問世1年后的1994年1月17日,充分運用WRC參賽技術,進一步改良引擎性能及懸吊系統的EVO II隆重問世。不僅洗刷了Evo.1“速度優異但轉向不良”的批評,且成功地轉型成可隨車手意識操控自如“全面型”的進化版本。最大馬力小漲到260ps,最大扭矩仍舊是31.5kgm。 Evo.3:Evo.1著重性能,Evo.2追求成熟,而1995年2月10日誕生的Evo.3,則在成熟的基礎上進一步飛躍。和前兩代相比,Evo.3最大的改變在于外觀,不論是前保桿、前下巴、裙腳、后包圍及后尾翼等所有的空力套件均徹底煥然一新。重新設計的引擎活塞,改良的進,排氣系統使得Evo.3的馬力再漲10ps,達到270ps的境地,最大扭矩照舊是31.5kgm,以當時的機械水準看來,足以震撼業界。 Evo.4:1996年8月23日,以新型LANCER為前身之Evo.4正式登場!Evo.3是將舊款車體改良使其更完美,但Evo.4卻從頭到尾都是全新設計。由于Evo.4新型車架的開發成功,基本的車體剛性向前邁進一大步,于是賦予更高潛力的引擎,再加上車輛周邊配備剛性的提高,促使動力性能更能淋濟盡致地發揮。 最大馬力終于達到了日本本土量產車型馬力上限的280ps,最大扭矩則狂漲至36kgm。 Evo.5:1998年1月26日,在前代Evo.4兩奪WRC總冠軍后,更強悍的進化版本Evo.5隆重問世。 Evo.4在賽場上優異的表現刺激其它對手加緊腳步發展,為了繼續保持戰果,三菱在Evo.4的基礎上提高了引擎扭矩并加寬輪距,使造出的Evo.5在整體操控穩定性上得到新的突破!其他如制動,懸掛,引擎都有改動,Evo.5很好的達到了三菱“進化論”中新的高度。最大馬力280ps,最大扭矩小漲到38kgm。 Evo.6:在1999年1月22日,為了適應WRC新的賽例規定,Evo.6正式問世。相比起Evo.5,Evo.6的改進重點放在了車身的外形設計上,重新設計的頭唇,前保險杠等空氣部件給人全新的視覺感受,不對稱的進氣口設計和雙層可調尾翼更是酷味十足,個性到死。此外,針對前一代車架剛性稍有不足的弱點,Evo.6嚴謹地補強了車架。在懸掛套件上則全面啟用鍛造鋁材,既保證了耐用性又減輕了整體重量。最大馬力和最大扭矩均維持不變,與Evo.5相同,分別為280ps和38kgm。 順便一提全球限量僅2000部的Evolution Tommi Makinen Edition,這款為了紀念Tommi本人在WRC中四連冠的“6代半”Evo其實就是在Evo.6少做一點改進得來的,外形的空氣動力套件有所不同,車內的座椅,標記等等都是Tommi版獨有的。性能表現與Evo.6完全一樣:強! Evo.7: 2001年1月26日,煥然一新的Evo.7在萬眾期待中降臨。全新的外形設計引發頗多爭議,但仍保有EVO系列車款的強悍氣勢。車頭部分大致維持該系列的風格:引擎蓋上的盾形散熱口,令人倍感熟悉的向外拱出的前后葉子板,看起來更加兇猛霸氣。尾翼的設計則由Evo.6的雙層式回歸Evo.5的單層設計。內飾方面,戰斗意味也更甚以往,金屬質感的中控臺、Momo三幅式帶氣囊賽車方向盤還有Recaro特別版賽車桶座,顯現出不凡的品味與氣息。最大馬力280ps,最大扭矩39kgm。 Evo.7推出之后,三菱廠方嘗試性地推出了Evo歷史中第一款配備自動波箱的版本:Evo.7 GT-A。限量2000部發售,算是Evo中比較另類的一個孤本。 Evo.8:2003年,喜歡用“極速快車”締造“極速傳說”的公路爆走分子們又有了新的“飛仔車”,Evo.8來了。8代Evo的實力為史上最強,簡直非筆墨所能形容。280ps最大馬力+40kgm最大扭矩+6前速手動變速箱+二代AYC系統+ACD系統+超強剛性車架,一切一切都是高性能車迷們的夢幻組合!在全球諸多汽車媒體的輪番測試中,Evo.8接連不斷取得駭人成績!三菱廠方再接再厲,順勢推出一款全面輕量化處理的賽車版Evo.8:Evolution MR。在此,三菱對MR的解釋是:MITSUBISHI RACING。看來,汽車史上最成功的跑車進化傳說還將繼續! Evo.9:三菱公司早先宣布,旗下最受歡迎的第九代Lancer Evolution高性能四驅轎車將正式投放市場,其中日本早在3月就已經開始銷售,北美地區也在3月進行發布活動,而英國則將在6月1日之后開始預售,其他地區上市時間也將陸續公布。新車采用2.0升中冷式渦輪增壓發動機,配合電子控制的4WD系統將平均分配動力,令Evolution IX動態性能表現提升到新的境界。Evolution IX車身尺寸為4490mm-1770mm-1450mm。該車在日本的售價,含稅價格車294萬日元至357萬日元,而在英國的售價則從2.8萬英鎊到3.3萬英鎊,北美地區尚未發布價格信息。 自從1992年至今,Evolution IX是該系列的第12款車型。新車包括一款自排車型,并采用了多項三菱汽車的最新技術,其中包括進氣系統采用的MIVEC正時可變氣門技術,大幅提升了發動機的進氣效率,而且令渦輪系統也能獲得額外的動力,獲得更出色的扭矩輸出 。 第九代Evolution提供三種不同的配置,旗艦車型為GSR級別,配備三菱最新的ACD(主動中央差速鎖)+Super AYC(主動偏航控制)+Sports ABS電子控制全輪控制系統和6檔手動變速箱。注重運動化特性的RS則是使用鎂鈦合金的渦輪增壓器、5檔變速箱和ACD+機械化后置LSD(限滑差速器)全輪控制系統。新推出的GT級別,則是介于兩級別之間,它將采用RS的渦輪增壓器、傳動系統,并且配上GSR級別較為舒適的車身及隔音材料。除此之外,Evolution IX也可以根據買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裝備及調教,由廠家提供的一系列選裝配件,以及包括與三菱關系密切的改裝廠商,如“Ralliart”等將直接參與原廠的部件供應工作,為買家提供最符合個人需求的車型。 在發動機方面,Evolution IX采用的4G63發動機,運用MIVEC正時可變氣門技術令燃油效率大幅提升,根據日本10-15種道路模式的測試,GSR車型平均油耗在每10km還有1升,相當于提高了3%的效率。在日本車型的三個級別中,GSR發動機峰值扭矩為400Nm,而同采用全新渦輪增壓器的GT和RS發動機峰值扭矩為407Nm。新車的懸掛系統,將沿用來自Evolution VIII MR所采用的Bilstein懸掛系統。 而對于將在英國銷售的車型,三菱也同時推出三個不同級別,FQ-300最大輸出功率為224.1kW(305hp),從靜止到百公里時速時間4.7秒;FQ-320最大輸出功率為240kW(326hp),加速時間4.5秒;FQ-340最大輸出功率為254kW(345hp),加速時間4.3秒,三個級別最高時速均被限定在252km。北美地區型號劃分較為簡單,RS、Evolution IX和MR三個型號,發動機的數據一致,只是在配件及裝備上有所不同。 隨著Evolution IX的推出,標志著基于當前一代Lancer平臺所發布的這一熱辣跑車系列,將在暫告終結,未來隨著全新Lancer在2007年的推出,三菱將會向眾人推出其更為強大的全新Lancer Evolution。
回答者:grr0382016-08-02 00:00
每一個駕駛者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當愛車在行駛過程當中遇到路面外來的作用力時,會造成車身的扭曲。剛性越低的車造成的車身扭曲就越大。如果把車身剛性加強了,車身就會吸收地面帶來的沖擊,提高了駕駛的舒適性。相反,車身剛性低就會引起
提問者:wfdD24222013-09-04
樓主喜歡獅跑沒錯,但是沒全面了解他就不對了。拋開車身的剛性不說,樓主知道獅跑是什么懸掛嗎?我不知道4S店是如何口若懸河,口吐白沫的跟你炫耀獅跑是如何的先進。但是,事實是---獅跑是前麥佛遜,后雙連桿懸掛。其中后雙連桿懸掛
提問者:CAROCHE5552016-12-26
別克昂科雷車重2.3噸,軸距超過3米,屬于全尺寸SUV。 XC60車重1.9噸,軸距2.7米多。從尺寸上遠小于昂科雷。 一個常識是,如果技術差的不是太遠,級別不同的車安全性是不用比的,毫無疑問大級別的更安全。 沃爾
提問者:xjksjkxkjx92013-03-22
1.6的和1.8的怎么比?科魯茲耗油,這沒辦法,發動機調教就是高轉速的調教..翼神1.8的,4B11原裝進口發動機...底盤... 翼神的evo平臺的底盤...完勝了...空間.. 看參數知道,科魯茲比翼神小一個碼,..
提問者:zroor0012013-07-24
靈活,經濟(不包括購買和保養……汗一個),品牌,工藝,安全(網上有碰撞測試,smart的車身剛性高到變態),個性,個性,個性,個性,個性……(瀑布汗啊,實在說不出別的了),性價比不高,但的確是好車
提問者:fettquhf2013-03-28
日常行駛,前部碰撞是最常見的交通事故,前部潰縮吸能表現良好、車身剛性高的車型相對安全。在這次的安全碰撞測試看來,東風風神A60安全保護達到了較高的水準,發動機艙潰縮,發動機下沉,減小了對駕駛艙的沖擊;車身A、B柱無明顯變
提問者:hgt9a6fch201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