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doudoudeby2013-05-26 00:00
溫度差異...
物質的特性 一、物態變化 自然界中的物質一般存在有三種狀態:固態、 液態和氣態。物質狀態的變化一般伴隨著熱量的 變化——吸熱和放熱。固體熔化、液體汽化、固體 升華都需要吸熱,液體凝固、氣體液化、氣體凝華 都需要放熱。 1、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從液態 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熔化一凝固圖象的縱 坐標表示溫度,橫坐標表示實驗經過的時間。下 圖甲為晶體的熔化圖象,其中AB段表示固體吸熱 升溫階段;BC段表示晶體熔化階段,此階段要吸 三態的相互轉化 熱,但溫度基本保持不變,這個固定的熔化溫度即 為熔點;CD段表示液態升溫階段。下圖乙為非晶體的熔化圖象,圖中沒有相對水平的一段(即溫度不變的部分),隨著加熱的進行其溫度不斷上升,直至全部變為液態。用圖形記錄物理變化的過程是科學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驗數據作出圖象,找出圖象 的變化規律,是學習的難點,也是學生觀察能 力的深化。凝固是熔化過程的逆過程,在熔 化圖象的基礎上推理,畫出晶體的凝固圖象, 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2、汽化和液化 熔化一凝固的圖象 汽化是物質由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液 體汽化時要吸收大量的熱,它有兩種表現形式蒸發和沸騰。兩者有以下四點區別: (1)蒸發是液體表面的汽化現象,沸騰是在液體表面與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 (2)蒸發可在任何溫度下進行,沸騰只能當溫度達到沸點才進行; (3)蒸發的快慢與溫度高低、液體表面積大小、液面空氣流動快慢有關,沸騰與液面氣壓高低相關; (4)蒸發時會從液體內部吸熱,具有致冷效果;沸騰時需從外界吸收大量的熱。 在水沸騰實驗中,觀察水的沸騰現象,研究水沸騰時的溫度。每組一個小燒杯,內裝 大約100克的溫水,將燒杯放在石棉網上加熱,把溫度計從塑料蓋子中央的孔內穿進,蓋上燒杯,使溫度計的玻璃泡沒人水中。待水溫升至90℃時,每隔半分鐘記錄一次水的溫度。水沸騰后,繼續記錄溫度,并注意觀察水沸騰時的情況。最后根據實驗記錄,在坐標紙上畫出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觀察水沸騰時,一方面注意溫度計示數的變化,另一方面觀察水中氣泡的生成情況。因冷水中溶有少量空氣,剛加熱時燒杯底與側壁會產生大量細小的附壁氣泡;隨著溫度升高,氣泡內水蒸氣增多后氣泡會在水中上浮,上浮的氣泡遇到上層涼水將變小。當溫度達到沸點時,上升的氣泡越變越大,并在水面破裂放出大量蒸汽,水內及表面受大量氣泡的沖撞而劇烈振蕩起來。 液化是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氣體液化時要放出大量的熱,所以100℃的水蒸氣比100℃的沸水對人的燙傷要厲害得多。水蒸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人眼是看不見的,燒開水時水面出現大量的“白氣”是高溫水蒸氣遇冷空氣后液化成的小水珠。霧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遇冷后液化成的大面積“白氣”形成的。 3、升華和凝華 升華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凝華是升華的逆過程。升華需要吸熱,凝華會放熱。冬天衣服凍于是升華的結果;嚴寒的冬季,北方地區玻璃窗上出現的“冰花”是室內水蒸氣凝華的結果。樟腦丸放人衣箱后會升華成殺蟲的氣體,初冬季節水蒸氣會凝華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如何用物態變化的觀點解釋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霧、霜的形成了首先應明確它們都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演變成的;其次應知道它們是由小水珠還是小冰晶構成的,再尋找其相關的物態變化過程。例如:露是小水珠,它是空氣中水蒸氣液化而成的。
回答者:kehu56622016-05-26 00:00
你可以用洗滌劑擦車窗就可以了你試試看。
提問者:rbxzpp2015-01-14
原因可能有二點:1、玻璃是單層玻璃或保溫性能不好,如果是這種原因見意更換成中空雙層保溫性能好的玻璃;2、窗戶密封性不好有漏風的地方,如果是這個原因,找到用玻璃密封膠打上就好。
提問者:2013-10-23
你可以試試朝東停車,晚上收車前打開車窗一兩分鐘,就可以了
提問者:tuanbkk512015-09-22
水溫夠高嗎?可能是因為吹擋風玻璃的暖風太小,溫度低,不足以抵消外面吹到擋風玻璃上的冷氣。
提問者:54ew2013-12-18
快速去除,呵呵用開水?不提倡。更不要用硬物去刮。可以把空調的熱風開到最大,只吹玻璃。 汽車用品店里有賣一種水可以防止車窗結冰。你也可以涂抹洗潔精水試一試。
提問者:chestcd2013-08-22
是這樣的啊,擋風玻璃產生霧氣和結冰的原因: 由于車室內外的溫度差的很大.產生的一面一定是溫度高的那面.所以產生霧氣是肯定的.解決的辦法可以這樣: 1 打開窗子.使室內外的溫度一樣 2 用暖風吹,(時間較長)
提問者:MIIHUOKE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