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lemon_tree02013-03-20 00:00
(一)主要特點。 德國模式,即所謂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德國認為它實行的是宏觀控制的社會市場經濟,既反對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對把經濟統緊管死,而要將個人的自由創造和社會進步的原則結合起來。它既保障私人企業和私人財產的自由,又要使這些權利的實行給公眾帶來好處。在國家和市場的關系上,它的原則是國家要盡可能少干預而只給予必要的干預。國家在市場經濟中主要起調節作用,并為市場運作規定總的框架。所以德國實行的社會市場經濟,實際上是國家有所調節的市場經濟,以保證市場自由和社會公平之間的平衡。 (二)社會市場經濟的基礎。 凡是市場經濟能自行調節的,都應讓市場去解決。國家只是為市場的正常運作制定規則,并在市場失靈的地方進行干預。所以德國的社會市場經腿以市場為基礎的。 在德國,國家基本上不規定工資與物價,也不規定具體的生產指標。這些基本上都是靠市場供求關系自動決定的。但是德國農產品的價格不是通肺場形成的,而是由歐洲共同市場規定的,為此,政府每年要補貼幾十億馬克;德國鐵路和郵電的價格也是由聯邦政府規定的,發生虧損時由聯邦政府補貼。 由于競爭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因此,德國制定了《反限制競爭法》等一系列有關法律,并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即卡特爾局(實際上是反卡特爾局),禁止企業與企業就生產、價格、銷售、市場分割達成壟斷協定,禁止妨礙或破壞市場的企業兼并,禁止壟斷對外貿易,禁止其他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組織或集團;鼓勵中小企業合作,積極參加競爭;保證企業有生產自由、經營自由、投資自由、雇工自由和勞資談判自由。企業間兼并或合作協議,凡有利于競爭的都可以進行,但必須得到卡特爾局的批準,違反者將受重罰。此外,德國還制定有《反對不正當競爭法》,嚴懲假廣告、缺斤少兩、假冒商標、以次充好等不正當行為,以保護競爭者和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其他有關法律還有:《調整一般交易條件法》、《折扣法》、《附贈法》、《商標法》、《專利法》等。這些法律為市場的正常運行規定了準則。德國還對某些職業規定了進人市場的先決條件,如手工業者了零售商在開業前必須證明其職業知識。對衛生、法律咨詢、會計咨詢和稅收咨詢等部門,國家要求申請者經過專門培訓并有一定的年齡標準。 德國的工資基本上也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形成的,由勞資雙方自由談判,簽訂勞資協定。德國的勞資談判是集體進行的,一般由一個產業部門的工會聯合會和雇主聯合會分別代表雙方就工資增長幅度等問題,每年談判一次并簽訂協議。關于休假天數、解雇通知期限、加班費、獎金等問題,通常幾年簽訂一次協議。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采取中立態度,不加干預。 (三)宏觀經濟管理。 在社會市場經濟中,國家并不直接干預經濟過程本身,但并不是說國家沒有任何經濟計劃。德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經濟計劃,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這些計劃僅僅規定一些綜合性指標,對企業并沒有約束力,而要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來進行調節。如1974年到1975年的四個短期計劃中,聯邦政府共動用了1000億馬克來刺激經濟,對緩解這一時期的經濟衰退起了一定作用。再如當前改造東部地區的計劃,政府從1990年起每年在東部各州投人1000多億馬克,主要是改造鐵路、高速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并采取稅收優惠等辦法,吸引私人資本參與東部的改造。 (四)德國聯邦銀行的特殊作用。 (五)德國的企業組織制度。
回答者:halmj74712016-03-20 00:00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資、擴大廠房、增加勞動投入,來增加產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又稱外延型增長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經濟增長。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
提問者:xammpc092013-03-06
(1)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循環經濟是“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整體,它體現了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2)聯系具有多樣性。“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反復循環體現了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
提問者:2013-06-18
1首先。有原始人的打獵模式。 2其次。早期封建社會的的散漫的小農經濟。 (維持很久) 3到了宋代。出現早期商品經濟。 (由于社會性質等多種原因。未能發展) 4清朝中晚期。出現民間工業。 5清朝末期。同時出現帝
提問者:flysky9802013-09-10
傳統經濟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物質單行道流經濟種經濟越越高強度球物質能源采產加工消費程污染廢物量排放環境資源利用粗放性循環經濟則倡導種建立物質斷循環利用基礎經濟發展模式要求經濟按照自態系統模式組織資源--產品--
提問者:yybb51834dz2014-08-31
寧波的特色經濟明顯表現在塊狀經濟和臨港工業。前者萌芽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形成規模,它是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一個個產業集聚區。后者興起于改革開放之初,依托寧波優越的港口資源和良好
提問者:jwsou2013-03-05
(1)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蘇聯: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比例失調,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2)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3)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總體上的規劃和科學實驗(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
提問者:puitjcji4201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