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xjfmzxjm2013-07-01 00:00
有很多喜歡玉器的朋友買過假玉,甚至不止一次。這里講的假玉,是指完全非玉,乃人工合成的工藝品。仿玉器其實由來已久,中國比較早的玻璃(琉璃)是長沙楚墓出土的玻璃璧、玻璃印章等,是戰國時代的遺物,這種琉璃因完全是人工燒造,在當時來講是一個開創紀錄的壯舉。在他們看來,如果人工可以做出類似玉器的原料,這足以改變歷史。所以當時的琉璃,比玉器的價值還要昂貴,從蘇州埋藏的吳國出土的窖藏玉器中的幾件玻璃器來看,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完美的程度。 明清時候,將玻璃制品稱為“料器”,又叫“罐子玉”,大量使用,涉及各種藝術品領域,比如鼻煙壺,料的瓶,料的扳指,堪稱精美絕倫,將玻璃器也就是料器的創造推到了一個高度。然而將玻璃企圖混作玉器的行為,是近二十年以來收藏玉器的興旺而形成的,一開始便有以玻璃仿冒玉器,F代古玩商人依舊叫做“料器”,不過這種仿品也非尋常人士一眼可以辨別,曾經就有人花重金買了一對“羊脂白玉獸”,定為傳家寶。后來的一次聚會,才揭開了這是玻璃。主要原因是清晰地發現在“玉獸”的腿部有一連串的氣泡,氣泡大小不一呈水滴狀,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玻璃是澆鑄出來的,凡是玻璃器里面一定會有氣泡,收藏者一定要細心尋找,而玉除了有天然的機理之外,絕對不會出現氣泡。 那么如何鑒別玉器和玻璃呢?玻璃一般除了有氣泡之外,大部分為壓模鑄造,紋飾一般模糊不清,陰刻陽琢的工藝凹凸不明,表面也沒有拋光痕跡,更別說鏤雕處的拉絲工藝,整體感覺白而不潤,用線懸掛起來輕輕敲擊,聲音也不夠清脆,用來刻劃玻璃不會像玉器一樣留下清晰的痕跡。精確地掌握這些特征至少可以減少購買料器的可能。 除了玻璃之外,坊間已大量使用合成材料制作的仿玉器,有樹脂、玉粉等等,它們相對而言比料器更容易識別,因為普遍特征硬度不夠,用削鉛筆的小刀刻劃一下便會留下痕跡。十年前曾有好玉者花兩千元買了一個玉牌,從表面看紋飾精湛,且有包漿,高興之余配了根繩子掛在胸前。有一次吃飯時和朋友顯擺,一友仔細觀察后,拿起在耳邊晃了晃,告訴他這玉牌里面有聲音,別人都不相信,說玉里面怎么可能有聲音呢?有位對玉稍微有點了解的朋友說:“這可能是國寶!”他說這可能是水膽瑪瑙,瑪瑙體內有水,說他看過一篇文章,說玉內部也有水,這雖然只是萬分之一的概率,但是卻更能顯得其彌足珍貴。因為大家好奇,所以爭相觀看、七手八腳,一不注意給掉在了地上,當場砸開,其結果令人瞠目結舌,原來里面不是包含著什么水膽,更不是玉器,而是合成的材質,里面填充了鐵沙子,以增加它的重量。由此可以看出玉器收藏的風險。 由此可見,首先玉器基本上是半透明的,所謂溫、肥、厚,溫指溫潤,肥指油潤,厚指厚實厚重,透明的和不透明的都非真正的玉器。我們以和田玉為標準,它具備五種顏色,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白玉、黃玉、青玉、青白玉、墨玉。玉表面有很好的油性光澤,俗稱“蠟脂光”,迎光看都有自然的紋理,比如像米飯一樣的飯糝,和輕微棉花絮一樣的機理,沒有規則,若隱若現。用削鉛筆的小刀用力刻劃,是刻不動的,它一般可以非常輕松地刻劃玻璃,會留下清晰的劃痕。所以表面油性而有光澤、堅硬小刀刻劃不動且能刻動玻璃,機理內隱約有紋理狀的幾乎可以定為真玉器。
回答者:wyizeng2016-07-01 00:00
將頭發繞在翡翠手鐲上,用打火機燒一下,頭發如果燒不壞,就是真翡翠手鐲嗎?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這只不過是一種利用物體的導熱性來騙人的把戲。你不妨試試,用頭發纏繞在非翡翠材料的手鐲上,甚至纏在酒瓶上,用打火機燒一下,頭發
提問者:2013-06-12
你貼的什么牌子的膜?如果起的氣泡多,顆粒小,是因為灰塵的緣故,不用擔心,要是氣泡在邊緣說明沒有貼好,要重新貼,但是不會存在說對玻璃有影響.
提問者:hjtt89522013-12-08
美工刀的硬度,和普通鋼刀的硬度,相差不多,但是韌性要高于普通鋼刀。所以,顯得比普工的鋼刀更堅韌。 但是新疆和田玉的雕刻,只能是用金剛石工具,家用的金屬工具,對新疆和田玉不起作用。 岫玉的主要成分
提問者:秦榕扢泱豊咼2013-03-20
軟玉通常被人工處理者并不多見,因其追求的是色白,因而用不著想方設法去染色。軟玉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名貴的玉種。因而有仿冒品出現。出現最多的仿冒品是蛇紋石玉、石英巖玉和方解石玉等。 軟玉的感觀特征,一是光澤,為
提問者:rest00720112013-06-13
你好斯柯達昕動的玻璃升降器開關。燈光是需要開啟大燈的行車燈以后才會亮起的。 還有是分批次的有的車輛是始終不會亮起的。 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用車愉快!58車
提問者:崇韜甫閣2015-10-15
A貨是指以天然玉料為原料,在成品加工過程中只通過機械加工手段(物理方法)例如切割、打磨、雕刻、拋光等制成的玉器產品。B貨是指在加工過程中對底灰黑而臟、水差的原料進行化學方法(例如用酸性溶液浸泡)處理,去除雜質雜色制成的產
提問者:jhlin2008201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