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ret1211aa2015-06-27 00:00
冷卻液加裝更換過程和冷卻油是一樣的。 第一步:檢查滲漏 將已冷卻的機蓋打開,先檢查冷卻系統(tǒng)管路、接頭等有無滲漏現(xiàn)象并做好相關部位清潔和清理。 第二步:放水并清洗 將水箱中原有的水或水性防凍液放出,存放于淺色水盆或水桶中,觀察是否清澈、透明、無雜質,如基本可以,則用清水對冷卻系統(tǒng)進行兩次沖洗即可。 如發(fā)現(xiàn)放出的防凍液呈銹黃色、銹紅色或污垢較重,則說明冷卻系統(tǒng)存在腐蝕銹垢,必須用清水對冷卻系統(tǒng)進行多次清洗,直至沖出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雜質為止(污垢嚴重的需進行正規(guī)清洗)。 在做完上述工作后,用氣泵將冷卻系統(tǒng)中殘留的水份徹底吹出,再短暫啟動發(fā)動機至加液口處冒出大熱氣,再檢查一次有無滲漏。 至此,待車輛冷卻后即可加注惠邦冷卻油。 第三步:加注惠邦冷卻油的具體步驟: 1、大水箱加至4㎏左右、小水箱加至2㎏左右時,啟動發(fā)動機,同時打開暖風,以便排出其中的水份和空氣。 2、在保持發(fā)動機運轉的情況下,繼續(xù)加注冷卻油,直至達到正常工作液面高度(冷卻油正常工作液面高度與普通水性防凍液相同)。加注速度不要太快,邊加注邊動態(tài)觀察,防止跑冒滴漏。 3、冷卻油加注到正常工作液面后,需重點觀察液面的變化。一般情況下,水箱加注口會有適量的氣泡冒出,每冒出一個氣泡液面就會下降一點,需要馬上給予補充。這一過程大約持續(xù)5-6分鐘,至不冒氣泡時,把液面補充到正常位置即可。 蓋好加注口蓋,讓發(fā)動機繼續(xù)運轉至風扇啟動時結束。 第四步:駕駛人員注意事項 車輛加注冷卻油進入正常行駛后,應勤查冷卻油工作液面情況(特別是開始幾天或3000公里以內),如出現(xiàn)液面降低應及時查明原因,需要及時補充,防止因冷卻系統(tǒng)殘存的水份蒸發(fā)及殘留空氣被擠出導致液面下降影響其功效。同時注意發(fā)現(xiàn)滲漏,如遇冷卻油外漏,應及時將其放出裝好澄淀,待修復后還可重復加入使用。 不過傳統(tǒng)冷卻液:水和含水防凍液無法滿足引擎散熱的先天缺陷: 1、水在0℃就會結冰,到100℃就會開鍋。結冰會脹爆引擎水箱和缸體,開鍋會使發(fā)動機過熱,直到造成癱瘓。 2、引擎溫度達到80℃以上對缸壁應開始產(chǎn)生水氣泡。水氣泡在汽缸表面形成氣泡阻熱層,阻止引擎內部熱量散出。水氣泡在引擎缸體金屬表面永無休止的生成和破裂,以滴水穿石般的效應損失缸體――這就是氣蝕。 3、引擎內部局部溫度過高,預燃和爆震傾向加大,增加震動和噪音,大大降低引擎性能與效率,形成無水耗油。 4、水在電解質作用下發(fā)生電化腐蝕及產(chǎn)生水銹、水垢,加劇冷卻系統(tǒng)老化速度,降低散熱性能。 5、在引擎溫度達到80℃以上時產(chǎn)生的水蒸氣、水氣泡和水體膨脹,使得冷卻系統(tǒng)內部壓力加大。這樣,既催化了冷卻系統(tǒng)老化速度,又使得因銹蝕而逐漸無法保證正常散熱所需轉速。因此,將含水防凍液的散熱缺陷歸納為:散熱性能局限,壓不住過熱頂點;逐漸老化引擎,使引擎發(fā)熱量有增無減;逐漸老化冷卻系統(tǒng),使散熱能力有減無增。 建議可以使用冷卻液的換代最新產(chǎn)品:惠邦冷卻油,惠邦冷卻油可以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更好地維護發(fā)動機的性能。還有節(jié)省燃油的效果,更加環(huán)保~!50萬公里免維護~~!
回答者:_丶sadako2016-06-27 00:00
長城M4檢查機油和冷卻液是否缺少,首先要打開車的引擎蓋,找到機油尺和冷卻液補充罐的位置,如下圖:機油檢查步驟:1、找到機油標尺2、用手拉出標尺3、查看標尺上機油的位置如果機油在標尺的上限和下限之間為正常。高于上限需要抽出
提問者:2015-01-12
發(fā)動機水道里面有空氣,節(jié)溫器打不開就會高溫,需要從新排空氣,添加防凍液,試車散熱風扇轉了之后才可以走。
提問者:gtnbd04812016-07-27
要看不同的車子。一般要1~2升吧。
提問者:liuchao1681682014-02-06
不可以堵上,那是泄壓出口,如果水箱壓力過大要從那里泄壓的。。
提問者:Kcrosita2016-03-11
這個要查清楚。。。哪里漏了。。漏到哪里了。。 要是漏到發(fā)動機里。。事情就大條了。。 冷卻液是不能少的。。發(fā)動機就靠這個和風扇來降溫了。
提問者:kleq97542016-01-02
樓主,一般不是奔馳寶馬用的長效防凍液的話,兩年換一次吧!換步驟一般為:放水——清洗——加液。 首先,打開水箱放水口,放干凈里面的冷卻液或水; 其次,觀察放出的水或冷卻液是否清澈,渾濁的話,說明水箱有被腐蝕。可再重新往加清
提問者:匿名網(wǎng)友201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