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qichuanpeng2015-11-26 00:00
玄奘西行的傳奇經歷,不僅為中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還為中印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實的基礎。玄奘不僅把印度文字的佛經譯成漢文,把我國哲學著作《老子》譯成梵文,溝通中印文化,而且還把已經失傳的“大乘起信論”重譯為梵文,為印度人們保存了珍貴的文化遺產。玄奘在弟子的協助下,譯出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教經籍。玄奘由于西行途中常受風寒,以及連年譯經的勞累,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損害,于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圓寂,享年六十三歲。 玄奘,俗姓陳,名祎, 世稱唐三藏,洛州緱氏人。少年時代父母雙亡,13歲那年出家當了和尚,20歲時在成都正式取得僧人資格。從這以后他到各地游歷,拜訪名師,在佛學方面的造詣越來越深。但在多年的學習過程中,他感到他所學的各種佛教經論的說法不一,而且他的老師所教的觀點也不一樣。這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幾百年來,佛經多由外來的人翻譯成中文,翻譯的習慣用語不同,語義差別很大,理解也有很多不同。因此他想去佛教的故鄉天竺,即今印度一帶,求取真經。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中土就有很多高僧赴西天取經者。三國的時候有朱士行,東晉時有法顯,唐代的僧人有慧超、悟空等人,但最著名的高僧還是玄奘。他去印度取經對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有著非常深厚的影響。 這位大師為后人留下了瑰寶,但是他的西去取經之路卻非常坎坷。當他想出境的時候正值唐朝建立初期,突厥威脅西北面,于是就規定處境要有通行證,而玄奘的申請又沒能通過,所以就只能等待時機。到了公元627年秋,長安一帶遭受自然災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出境去尋找食物。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了簡單的行李,混在災民人群中出了長安城,開始了漫長而又艱險的西行求法之路。首先,玄奘與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聲很大,被人請在涼州講經。他混入商人隊伍出關、被邊境士兵發現,涼州都督李大亮聽說玄奘要西行,強令他返回長安。幸好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的偉大愿望,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白天怕被官兵捕捉,就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死了了。而且這時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達,州吏李昌認為玄奘的偉大愿望非常少見,不應扣留他,就把公文毀掉,催促玄奘趕快前行。玄奘到了瓜州,打聽到玉門關外有五座堡壘,每座堡壘之間相隔一百里,中間沒有水草,只是堡壘旁有水源,但由兵士把守著。涼州的官員已經發現他偷越邊防,便發出公文到瓜州通緝他。如果玄奘經過堡壘,一定會被兵士捉住。玄奘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碰到了當地一個胡族人,名叫石盤陀,愿意替他帶路。玄奘喜出望外,變賣了衣服,換了兩匹馬,連夜跟石盤陀一起出發,半夜他們成功偷渡出玉門關。在休息的時候,玄奘見石盤陀持刀向他走來,石盤陀說再走便是死路一條,他不愿同行了,玄奘只好任他離去。他出玉門關后獨自在沙漠中摸索前進,饑渴難忍,冒險到烽燧下取水,差一點被守卒放箭射中。玄奘知道躲不過了,索性朝著堡壘喊道:“我是長安來的和尚,你們別射箭!”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開堡門,把玄奘帶進堡壘。幸虧守烽校尉王祥篤信佛教,不僅供給玄奘食物,還給他指點了捷徑。玄奘離開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沒有找到野馬泉。他正要拿起隨帶的水袋喝水時,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潑翻在沙土上了。沒有水啦,怎么越過沙漠呢?玄奘想返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幾里,忽然想起臨走的時候,他曾經立下誓言,不達到目的地,決不后退一步。現在怎么能遇到困難就后退呢?想到這里,他就撥轉馬頭,繼續朝西前進,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有時一陣旋風,卷起滿天沙土,像暴雨一樣落下來。玄奘在沙漠里接連走了四夜五天,沒有一點水喝,口渴得像火燒一樣,終于支持不住、便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下半夜,突然起了涼風,把玄奘吹得清醒過來。他站起來,牽著馬又走了十幾里,發現了一片草地和一個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馬才擺脫絕境。又走了兩天,終于走出大沙漠,經過伊吾到了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篤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蠟燭親自出宮相迎,給予最高禮遇,欲強留玄奘,長期供養。玄奘決意西行求法,并以絕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罷,與玄奘結為兄弟,請他取經后再回高昌。并贈送黃金百兩及綾絹等物,組織護送隊伍,作書二十四封給沿途國家,請求提供幫助。玄奘繼續西行,經過焉耆到屈支,受到盛大歡迎,停留六十多天,翻越凌山到素葉城、赤建國、颯秣建國等地,到達睹貨羅國,南下經縛喝國拜謁釋迦牟尼遺跡,然后翻越興都庫什山,游歷梵衍那國)、犍陀羅國,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留居兩年,熟讀佛經,研究佛學。以后,經磔迦國、那仆底國、爛達羅國等地到曲女城。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受學于戒賢。寺里有個戒賢法師,是天竺的大學者。玄奘來到那爛陀寺,跟著戒賢法師,學了五年,把那里的經全部學會了。摩揭陀國的戒日王是個篤信佛教的國王,聽到玄奘的名聲,在他的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內卡瑙季)為玄奘開了一個隆重的講學大會。天竺十八個國的國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會。戒日王請玄奘在會上講學,還讓大家辯論。大會開了十八天,大家對玄奘的精采演講十分佩服,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后,戒日王派人舉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講學成功。然后,他開始歸國。玄奘在歸國途中整整走了兩年,當他回到闊別近二十年的祖國時,恰好是大唐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當時,在京城西郊,人特別多,幾十萬僧俗聚集在那里,迎接從西土取經歸來的玄奘。第二天,玄奘把帶回的經書、佛像送往弘福寺,這時,天空中一輪明日的周圍,出現了彩色的云朵,佛像上放射出紅白相間的輪光,眾人對此贊嘆不已。由于玄奘的回國,京城萬民停業五天,眾多的人都皈依了佛門。對玄奘的隆重歡迎,可以說是千古罕見。 以上是講玄奘艱辛并偉大的取經路程,現在討論玄奘西去取經對中西文化交流有著卓越的貢獻。對于西方國家,他開創了中國的佛國外交,在他西行求法的路途上,已經有天竺各國以佛經為紐帶,展開對唐友好往來,在他回國以后,日本、韓國佛徒陸續到大唐求法,從他這里找到佛學源頭,形成中日等國的友好往來,直到今天,中國佛徒和日韓佛徒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對于中國,玄奘實際上給國人西學提供了一種范式,一種開放式的思路。他在印度精彩的演講實際上也讓唐朝的名聲大噪。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玄奘把印度的大小乘經學傳入中國、充實中國佛學。稍后印度的歷法、醫學、天算、藝術等亦傳入中國,影響和充實中國文化。而玄奘亦把印度的邏輯學-因明學傳入中國,振學了自先秦墨家、名家衰落而不振的邏輯學。而玄奘曾為戒日王講解中國文化的情況,又介紹當時流行的“秦王破陣樂”,回國后受唐太宗之令把老子的《道德經》譯為梵文傳回西域及印度。唐玄奘聲名大噪后,收了很多門徒,比如: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初;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還有,中國當時并不了解西域情況,而玄奘西行,受當時在西域勢力大的西突厥禮待護送,把中西的交通路線重新“打通”。唐朝亦藉玄奘西行的經歷與見聞,于高宗一朝平定西突厥與西域,設都護府,控制了該地百多年。而玄奘西行亦使中、印正式建立政治關系。對史地學的貢獻方面,玄奘于回國后,把自己的西行經過口述,由位弟子慧立及辯機等整理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與《大唐西域記》二書。為研究玄奘、古印度及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玄奘為第一個曾往返西域南北兩道,遍游印度多國,又詳加記述的人,《西域記》記載西域的風土人文,為不少正史所無,對后人考證絲路極為重要。現在人們熟知的《西游記》,也因玄奘而來。他西去的路上碰到了各種艱難險阻,有暴虐的天氣,路況,還有強盜等形形色色的人,可謂經歷豐富多彩。這給《西游記》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這也是非常珍貴的文化寶藏。 玄奘不論在國內求學還是到印度取經,都不是為了追求富貴,這一點是很清楚的。追求得道,而寧愿放棄富貴榮華,玄奘的行為感動了當時的許多人,于是許多人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玄奘獲得成功。絲綢之路,盡管以溝通東西方貿易而聞名于世,但由于玄奘這些求道者的足跡,大大豐富了這條道路的文化內涵。人生問題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終極答案,而是探索本身。但在今天,純粹追求精神的人很少了,大多都帶有商業氣息了,相比玄奘,我們現在人太缺乏那種純粹追求知識的精神了。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他實在是給國內外的人留下了太多極具意義的文化寶藏。他的譯經事業為促進中印文化交流起了積極作用。
回答者:shiba1112016-11-26 00:00
Q=cm(t2-t1)=4.2*10^3*3*75=9.45*10^5J △t=Q/cm=1.5*10^5J/4.2*10^3*3≈11.9℃ 所以t=90+11.9=101.9 因為是標準大氣壓,所以水的最高溫度
提問者:kithuang2013-11-21
最好咨詢下長安4S店吧估計的訂購2月提車吧
提問者:匿名網友2015-01-11
寬胎肯定沒問題,米其林,普利司通,韓太,TOYO,YOKOMA,等都有不錯的寬胎。但是價格都不便宜,幾百到幾千都有。但是也不能太寬,要不然方向打死容易磨低。 寬了之后油耗肯定增加,但是抓地力要高不少。 包圍只有有適合
提問者:ocmxaq2013-03-15
您好,落地10多點的SUV主要以國產車為主:哈弗H6、長安CS75、吉利博越、傳祺GS4、東南DX7等車型都是不錯的。
提問者:匿名人士252532016-09-22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是周王室將土地連同土地上的人封賜給臣下,廣建子國,用以拱衛周王室。受封的主要是親族、功臣、先代貴族等。西周的封國與王室的關系 比商代方國密切,臣屬關系更加明確,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分封制使西周
提問者:liu_78722013-02-25
你尋求同年級的人幫忙,不能說出答案,你好好做作業,多思考問題,對你有幫助很大,未來中高考會考好成績!
提問者:wilon7rx7r20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