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rp521bbb2014-10-19 00:00
本田鋒范(City)在同級別中屬于比較省油的車型。整體質量穩定,偶發細節之處異響,車主用車過程中比較省心。大量58車車主表示鋒范的音響效果非常出色,而且還配備了AUX接口和USB接口,這讓車主感到十分方便。同時車主們普遍反映鋒范動力表現十分出色,起步提速都非常帶勁兒。 日系車鋼板薄,重量輕,可以說這些帶價都是為了省油換取的。汽車安全碰撞試驗測試該車也是通過的,但那碰撞是50公里每小時測定的,而且所有的車都是。一般城市車速也就是50到60公里每小時,所以這個車的安全性還是可以的。 汽車安全性(automobile safety)汽車在行駛中避免事故,保障行人和乘員安全的性能,一般分為主動安全性、被動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態安全性。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車本身的安全性能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汽車安全性能好,往往可以避免事故的發生或減少傷亡的程度。 一般分為主動安全性、被動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態安全性。汽車主動安全性 又稱積極安全性,主要是指汽車防止或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性能。其中主要包括:視認性、駕駛操作性和制動效能。此外,還包括減輕駕駛員的疲勞程度,行人的安全性等。 ①視認性。是指可以看見和看清道路、其他車輛、交通信號及儀表的程度。 ②駕駛操作性。是指駕駛操作方便、靈活的程度。 ③制動效能。是指汽車在高速行駛中進行制動的能力。不僅要能減速和停車,而且不能出現跑偏、側滑、甩尾等。 汽車被動安全性 又稱消極安全性,是指事故發生時減少乘員傷亡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結構吸能性、內飾軟化、安全防護裝置及安全玻璃等。①結構吸能性。是指汽車在發生碰撞時,汽車結構吸收大部分沖擊能量,從而保證座艙變形最小,不擠傷乘員的能力。要求汽車以48 km/h的速度與固定障礙物正面碰撞時,乘員不致危及生命。為了滿足這一要求,汽車應當有一個可變形而吸收能量的車頭結構,并有一個有足夠剛性而且形狀穩定的座艙。通常將汽車頭部的剛度設計得小于座艙的剛度,使頭部盡量吸收碰撞時產生的沖擊能量。為此,在汽車設計中,采用計算機輔助工程,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設計車身的結構,并且對新開發的車型進行上百次碰撞試驗,以確保汽車達到上述要求。通常在汽車側面車門設有加強剛性的橫梁,以防止車門在碰撞后變形。②內飾軟化。汽車座艙內部的各種器件表面無凸起,材質柔軟有彈性,盡可能減少尖角、突棱和突出的零件,在發生碰撞時能減少乘員所受的傷害。內飾軟化的范圍包括轉向盤、儀表板、側圍、頂篷、座椅、地板以及遮陽板等突出的附件。有的汽車的轉向盤在碰撞時可以收縮,有的座椅加有頭枕,以防后部被撞時頭部受傷。③安全防護裝置。④安全玻璃。玻璃受碰撞后只裂不碎,或碎塊不呈尖角,可以減少對乘員或行人的傷害。同時,在碰撞后玻璃仍能保持一定的能見度,避免妨礙駕駛員的視線而造成第二次事故。在汽車撞上行人時,安全玻璃也可以減少對行人造成的傷害。[2] 事故后安全性 是指汽車能減輕事故后果的性能。主要包括能否迅速消除事故后果,同時避免新的事故發生。 生態安全性 是指發動機排氣污染、汽車行駛噪聲和電磁波等對環境的影響。
回答者:ZB向日葵de海洋2016-10-19 00:00
你好!關于您問的問題,有可能是水泵軸承或發電機軸承等部位缺少潤滑,當車輛正常行駛時,這些旋轉的零部件受到較大的壓力后出現打滑,就會發出的異響。還有可能是皮帶老化后失去彈性,出現與皮帶輪發生打滑的現象,從而導致的異響,建議
提問者:sundajiesun2013-10-10
自動擋/手動擋?是變檔時有聲還是踩油門時有聲?當時是什么路面?是發動機里的聲音,還是別處的聲音?是偶爾有聲還是一直有聲?聲音有多明顯?我開鋒范也有過異響,后到4s店檢查是前輪胎縫里壓進了幾個小石頭造成的,速度越快響聲越大
提問者:jzg339562013-10-13
聲音的來源可能是空調的冷凝器,因為冷凝器風扇轉時的震蕩所引起的聲音,也可能是冷凝器的固定鏍絲松了震蕩發出的聲音,最好去修理廠檢查一下,估計問題不大的。
提問者:haoolei2013-07-13
外觀方面,全新鋒范與之前曝光的全新飛度采用了高度一致的前臉造型,例如棱角分明的前大燈以及粗壯的橫條前格柵,其設計靈感似乎來自本田Insight,前臉造型相比現款更具侵略性。而其他部分由于角度的問題,暫時還無法確定。前保險
提問者:匿名網友2014-05-26
1、 發動機有異響 癥狀說明:發動機艙出現異響的可能性會比較多,大多數人也是憑聲音來源判斷出來是發動機艙的異響,通常會是金屬刺耳聲或是風嘯式的異響。 解決辦法:發動機異響標志發動機某一機構的技術狀態已
提問者:lrf1192016-09-04
這是提示你現在的駕駛比較省油,若你保持這種駕駛習慣,你車的耗油將會是理想的。只是提示,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讓你養成一種省油的駕駛習慣吧。
提問者:sdfkdjsksv96201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