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 738313puq 2013-02-24 00:00
前段時間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關于汽車電池上加裝整流器(電容)的事,也一直在計算,并考察。以下是得出的結論: 先說加裝整流器(電容)后的優點: 1、汽車點火時,保護電池——汽車點火時,通過電動機的瞬間電流非常大,這就是為什么安裝在汽車上的電池都是啟動電池而不是普通電池。即使這樣,對電池的影響也是很大的。而加裝后,對部分瞬間電流可以由電容提供。 2、按喇叭時,保護電池——別小看那個喇叭,響的時候電流高著呢,就一個那玩意,燒了我一個變壓器。 3、閃大燈時,保護電池——這個與上面的相同。不用我多說了吧。 4、打開音響時,在高音時保護電池,并取得更好的音響效果——高音時需要的電流非常大,如果你找一個限流器做個實驗就知道了,限流后,高音部分根本就是變聲的。說明:我說的高音不是聲音高,是音樂中的高音,知識有限,描述不清楚,見諒。當然也與聲音高低有關。如果你耳朵不是很好,或者智商偏低,這個是聽不出來的(我說的是實話,別拍磚)。建議改裝音響的同學加裝電容。 5、消除出現點火時cd或dvd重啟的故障。 下面再說加裝整流器(電容)的缺點: 1、長時間后會消耗掉電池的電——電容本身會漏電,沒有不漏電的電容。當你長時間不發到車子,電池的電會被電容消耗一部分。我們現在在淘寶上能買到的15萬微法,25萬35萬微法的整流器,都是由很多小電容并聯組裝起來的,并聯的多了,雖然內阻小了,但是漏電就多了。在汽車停放的時候這就相當于又在電池上加了一個用電器啊。 2、發動機艙顯得更滿了。 糾正個錯誤觀點: 加裝整流器(電容)后,動力更充沛,還說油耗減少,商家給的理由是供電輸出更平滑,點火更好。 不怎么對頭。 發動機啟動時,需要電池提供能量,供電動機轉動來帶動發動機一起轉動。 點火時用的電是哪里來的? 一部分由電池提供,大部分電能是點火系中存的電。 發動機啟動后,發動機帶動發電機轉動,發出電,經過整流后變成平穩的直流電,供電氣設備用電和電池充電。只有當發電機故障不發電時,電氣設備所需要的電才由電池提供。 那么由此看來,點火好壞與是否加裝整流器(電容)有關嗎? 要說有 ,也沒有,要說沒有,也有點。 如果汽車原車帶的整流器質量不好,或者說比較小,那么加裝電容就對點火有作用,反之,就沒作用。一般情況下汽車設計的時候原車所帶的絕對夠用了。 加裝后說動力更加充沛的,估計是心理作用。呵呵。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覺得有用的頂一個,覺得沒用的拍個磚。 我又在網上專門搜了一下,原來人家有專用的汽車電容。內阻小,容量大。人家叫的名字就是“汽車專用音響電容”,而不是汽車動力、生油等等的亂七八糟的名字。 電容容量:F(法),uF(微法)。1F(法)=1000000uF(微法)。一法等于一百萬微法。35萬微法=0.35法 說了這么多,上圖吧,大家看看。有的價格還比較低呢。 描述:1法電容,16V/20V。價格未知。 圖片:16v20v1f.jpg
回答者:午夜的謀...2016-02-24 00:00
南京,上海,都有不錯的改裝。合肥,卻不知道;想改裝,給你推薦一個最省錢的方案: 如果我說,只有一個汽車影音電源管理器,按裝在功放前面,就能提高一個檔次,你信嗎? 曾經我也不信,但現實你不能不信。我在改裝行十多年,以
提問者: 7x5u8 2014-07-09
英文名稱:Surround sound 環繞立體聲的概述 [編輯本段] 所謂環繞立體聲,通常是與雙聲道立體聲相比,系指聲音好像把聽者包圍起來的一種重放方式。這種方式所產生的重放聲場,除了保留著原信號的聲源
提問者:蘇軍1459762013-01-16
主要是瞬間補充電力,彌補主機供電不足的缺陷 比如在聽交響樂的時候,某個人突然吼了一嗓子高音,如果原車主機電源供電不足,那么就很容易出現破音的現象,而等主機緩過神來又得一段時間,嚴重影響心情。。。 一般的話如果不是
提問者: dbdgdg 2013-07-20
不需要其它電子元件補償了,直接并聯到系統電源上即可。 這樣并聯的好處主要在于充放電時間非常快,尤其在汽車上使用時候,由于電瓶的內阻比較大,在大動態的時候,低頻反映會比較弱一些,這樣的電容組正好補償供電不足的弱點。同時也
提問者: yezzz1 2013-07-01
用于普通音響要求不高是可以代替的,嚴格說,喇叭線對于音響效果來說,也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喇叭線的最終目的是要讓音樂信號在傳輸的過程中產生最低的損耗,實現零失真。 喇叭線設計的目的,是讓音樂在傳輸過程中沒有改變,從而進行
提問者: rhyan624 2013-06-17
為什么經濟型轎車的原車音響更需要換裝? 經濟型轎車為降低整車報價,必須壓縮音響成本,即采用小功率主機和廉價低質揚聲器。原車音響主機一般為卡帶/收音,2聲道輸出;部分車型主機為CD/收音,2聲道輸出;高配置車型主機為CD
提問者: zijvi 2016-05-10